第一章 什么是碳中和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供
的定義,碳中和,也稱為凈零二氧化碳排放,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
二氧化碳消除量相等(如自然碳匯、碳捕獲與封存、地球工程等)。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變
化的溫室氣體(GHGs)之一,而其它溫室氣體(如甲烷)也能以二氧化碳當量的形式體現,
因此廣義的碳中和涵蓋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各種溫室氣體。
第二章 我國碳中和目前現狀及相關說明
2020 年 9 月 22 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將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首次向全球明確了中國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作為 2019 年全球碳排放總量占比
最高的國家,中國對碳中和的承諾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具有巨大和深
遠的意義,也是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最實質性貢獻。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一大國家。根據 WRI 數據,分部門而言,2017
年中國發電和供熱行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 41.6%,制造業和建筑業占
23.2%,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 9.7%,此外交通運輸和農業部門的碳排放占比
分別是 7.5%和 6.1%。和全球對比,中國在建筑、交通和農業部門碳排放占比明顯
偏低,而工業部門占比較高。

中央會議重點強調“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將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能源替代:
提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電網領域改革和投資將加快推進,特高壓、儲能等領域或將迎來政策利好。
2、節能減排
1)控制化石能源總量,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工業領域要推進綠色制造,建筑領域要提升節能標準,交通領域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2)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將推動高碳行業產能出清,隨著碳中和戰略的持續推進,鋼鐵等高碳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供給側改革。
3、碳交易及生態固碳
1)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2)提升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等的生態碳匯能力。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7月14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有關情況。周五上午(7月16日),全國碳交易市場將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同事舉行開市啟動儀式,隨后開市第一批電力行業的交易。
碳交易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所謂碳交易,就是將碳排放配額作為一種商品,建立相應的市場進行交易來買進賣出,以此來控制碳排放,促進溫室氣體減排。碳交易的實施,將帶動碳交易所、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快速發展。
總的來說,碳交易就是碳減排能力弱的企業向碳排放能力強的企業購買碳排放配額和CCER,相當于是減排完成度差的企業向減排完成度好的企業進行"經濟補償”,尤其是清潔能源企業將通過從出售CCER獲得大量新增收入。

碳交易主要包括碳核查、碳捕捉和CCER碳交易憑證,企業已經在相關領域加速行動
碳交易的過程主要涉及碳核查、碳捕捉和CCER憑證。
1)碳核查:碳核查是指第三方機構對碳排放單位提交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進行核查,是參與碳交易的必要前置工作
碳核查,是指第三方服務機構對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碳排放單位提交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進行核查,以確定提交的排放數據有效。碳核查是碳交易的必要前置工作。
由于我國的碳交易正處于早期推進階段,假設首先由全國規模以上(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參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目前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為37.8萬家,涵蓋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等行業。
根據產業調研,企業一年至少需要做2次碳核查,每次核查費用至少為2萬,那么每年碳核查的市場空間約為150億元(37.8萬*2*2萬)。未來隨著全國碳交易工作的持續推進,大量中小型企業也將參與,市場空間將持續擴大。
2)負碳排放:碳匯、CCUS、直接空氣碳捕集(DAC)技術:當前經濟性較差,中石化建成CCUS項目表明我國大企業減排決心
碳捕捉目前有極小規模的工業應用,在電廠減排方面,全球仍處在試驗和示范階段。
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43個大型CCS項目,其中18個項目處于商業化運營,5個項目在建設中,20 個項目處于不同的開發階段,捕捉CO2達40Mtpa。
雖然各國都在支持碳捕捉技術的發展,但碳捕捉技術在經濟上的可行性較差。
根據我國2019年CCUS報告,燃煤電廠和(低濃度源)和煤化工(高濃度源)的捕捉成本分別為300元/噸和180元/噸,而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碳價在30-50元/噸,其成本遠超碳價。
為了完成我國雙碳目標,企業也在加速行動。中國石化宣布將開啟我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建設——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涵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3個環節,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最大CCUS全產業鏈示范基地,為國家推進CCUS規?;l展提供應用案例。中石化建成百萬噸級CCUS項目,為我國碳捕捉技術的應用奠定良好基礎,后續碳捕捉項目或將加速推進。
3)碳匯是減排企業獲得CCER的重要來源
減排憑證(CCER)主要來自清潔能源項目,例如光伏發電站本身并不造成排放,他實現的減排會發放CCER,CCER可以在控排企業履約時用于抵消部分碳排放使用,也可以用來交易。
根據最新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 可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1 單位 CCER 可抵消 1 噸 CO2當量的排放量。
“藍碳”具體是指海洋碳匯,即為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和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第三章 碳中和中的部門策略與機遇
“2060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全新的低碳發展轉型戰略,它將倒逼中國的能源轉型,
使其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燃煤電廠的依賴,達到突破能源使用現狀、顛覆已有技術、打破
傳統工業生態,實現社會經濟體系、能源體系、技術體系的巨大轉變。但也要意識到,作為
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一的碳排放大國,轉型不僅需要強大決心,更需要龐大的資
金和對綠色、低碳技術的大規模研發、應用和推廣,以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和在多個行業的全
面運用。
實現碳中和主要包括三方面:發電端減排、使用端減排、配套措施制造端減排。
1、光伏、風電、核電、水電、特高壓、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鏈等發電端環節
2、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儲能、生物降解材料、綠色建筑、氫能、國六等使用端環節
3、碳捕捉、碳交易等配套措施制造端。
碳捕捉,是指捕捉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壓縮到枯竭的油田等其他安全的地下場所,是目前唯一可以實現“負碳”減排的方式。
碳交易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總體來看,發電端減排主要是中長期受益,光伏和風電等方向增長較快。
新能源汽車 、儲能、生物降解材料等使用端減排也有望中長期受益。
配套措施制造端減排,目前全球碳捕捉和碳交易項目暫時未廣泛開展。
3.1 電力部門
電力供給現狀結構以煤炭為主導,轉型難度大將進一步被淘汰,伴隨著電力需求的大幅提升,電力結構的清潔化轉型亟需加速,低碳電源中水電將發揮重要的電網安全保障作用。和核電于平穩推進 光伏、風電將有巨大的發展前景但供需存在區域錯配、從技術層面亟需推動特高壓、分布式、儲能、智能電網和調峰等技術的發展

3.2 交通部門
2021世界5G大會將于8月6日在京開幕,會議由北京市政府、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共同主辦,是全球首個5G領域國際盛會。與前兩屆相比,“5G與碳達峰碳中和”成為本屆大會最新議題,將專設論壇探討5G賦能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在6月底的會前座談會上,業界認為,電池下一代發展是智能電池,把5G應用到電池且的組合上,通過信息傳輸和控制能使整個電池系統的均勻性、壽命大幅提高,將為碳中和、碳達峰作出貢獻。5G具有超高的帶寬、超低時延、超高傳輸速率與容量,為萬物互聯創造了條件。歐洲2030電池計劃已提出了智能電池,我國也會加強5G與智能電池的融合發展。智能電池由于與5G和能源互聯網緊密相連,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我國在c-v2x框架下實現高級別自動輔助駕駛甚至趨近于自動駕駛的未來更將給東中部地區人們生活方式帶來巨變

在新基建三條賽道“芯片新能源車和5G”之一, 上面有張圖是新能
源車未來10-30年的趨勢,碳中和的國際政治確定性邏輯下汽車保有量可能增長不是很多,但汽車的電氣化趨勢幾乎是一條單邊向上的趨勢,直至接近100%替代燃油車。
中觀產業的趨勢直接影響著最微觀個人的命運,時刻用未來的眼光去審視自己選擇,往往具有戰略意義。
如果沿著這個趨勢進一步探討,當全球都在往碳中和的方向去努力的時候,尤其是對于原油依賴越來越小的時候,很多國家和地區就真的需要考慮一下自己的生存與命運了。
賣資源易,搞好產業真不是簡簡單單的。
3.3 工業部門

工業部門需要深度脫碳
碳中和背景下,鋼鐵行業降碳行動持續推進,產業格局向好,集中度提升,鋼鐵行業龍頭公司將持續受益。深度脫碳需要氫能、生物能煉鋼技術進步此外,電爐煉鋼比例提升,電爐耗材如耐火材料、石墨電極等相關公司也將持續受益。 水泥生產脫碳需要石灰石熟料的替代
3.4 環境部門
看下圖中中國能源結構,2017左右,煤炭依然是占了絕大多頭,大概60%以上。而未來伴隨著碳中和的國家戰略倒逼,未來煤炭基本要清零的,在1.5°C和2°C情景下國家和省級煤電淘汰都有了明確的時間表。

誰來替代煤電的差額呢?
水能潛力有限,但是水電中抽水蓄能電站可以調峰,將來會有不錯的發展,光伏,風能,太陽能,和核電大概率是突圍的方向,尤其是未來前景比較好的核聚變很可能是一個突破口

最近幾年中國核電的增長速度一直是兩位數,而且在技術和人才儲備方面也有我們的優勢。煤電的缺口太大了如果跟另一個清潔能源形成10-30年的此消彼長,不難推斷未來的空間確實大的驚人。關鍵是能源自主化還會給中國帶來很多政治和地緣的好處,中國的產業受資源匱乏的夾板氣我不是一天兩天了。
3.5金融部門
下圖中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中(不包括大型水電項目),中國幾乎是碾壓全球, 是第二名美國的兩倍,當然這里面有我們的危機感和迫切性,沒有一個大國像中國這樣憋屈。
數據統計中雖然2017-2019年投資額有下降,但從長趨勢來看中國在能源安全的領域要付出的成本還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碳中和的四十年新征程里,中國可以說是主動給自己的產業加上了殘酷倒逼機制,這是一次全球經濟秩序的換代升級,所有國家都沒有退路,我們也只有在更高的秩序里活下來,也才有資格贏得體面。
第四章 碳中和遠景展望
中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歐盟2050年實現“碳中和”;美國2050年實現“碳中和”;跟上了,適應了,就是發展,掉隊了,慢了半拍,就是時代的成本。碳達峰是我中國經濟發展碳排放的極限值,碳中和,大白話說就是經濟發展過程最終0碳排放,那么在這場競賽的終點,那些率先完成碳中和的大國其實就拿到了其它國家的發展權。歐盟已經開了碳交易市場,并且還立法通過了碳關稅,我國也在加快跟進。做一個假設,如果未來世界碳排放的峰值是10000單位,那么這個有限的碳排放權就成了未來所有國家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在這個限制性因素下,無形之中又在全球織上了一張大網,碳排放的峰值又像是一個巨大的蛋糕,誰跑的快誰就捏住了別國發展的咽喉,誰就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了絕對的主動。碳排權或許已經成為大國一致原則下的“國際硬通貨”想實戰工業現代化嗎?先買3000萬噸的碳排權吧,否則你的工業品生產出來也只能堆在倉庫里?;蛘呒词鼓愕漠a品想硬進入國際大市場,國家間的碳關稅也是高昂的。對于中國是機遇也是挑戰,在這套發展枷鎖里跟歐美賽跑確實有難度。但這目前已經既是一種倒逼,也是一個“浴火重生”的過程。碳中和的土壤才能培育出科技樹頂端5G、 特高壓 、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 、工業互聯網這些新基建的果實